查看原文
其他

上网课觉得不适应?原因或许在这里 | 关注

人大新闻系 RUC新闻坊 2020-09-04


随着高校们成群结队地步入“云”端,网友表示,在家读大学,现已加入“有生之年”系列。相比于实体教学,线上学习在时间、地点等方面的选择上有着较大弹性,坐着或是躺着,读文献还是看录课,甚至放一首音乐,站起来活动活动筋骨,好不自在。


然而,正当线上课程如火如荼地展开之际,小编却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在朋友圈表达“好想念校园和课堂啊”!

当小编进行小范围的问卷调查 [1]后发现,同学们对线上学习的总体满意度并不高,在满分为5的情况下平均分仅达到2.93。而课程更紧密、对网络授课需求更大的大一、大二同学的满意度评分更低,平均值分别为2.81和2.77。被采访的12名同学中有9位表达出了更想回学校上课的意愿,对于高校的线上教学在不同程度上有一些说不清、道不明的“不适感”。

那么,为什么平日里期待放假的我们,此刻又怀念起早八晚九的真实课堂了呢?小编将陪伴大家从社会及传播学视角揭开这些“不适应”之谜。




当亲身在场的感受被消减

交流的细节也会有所损失


  @武汉大学水利专业 赵同学

我觉得是最大的问题就是直播中老师写板书不太方便,PPT并不能很好的讲述,有的地方老师不写我们就不懂,交流和互动不太够。

@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Arolf   

其实对文科专业来说,平时我们的大课就是一位老师对上百名学生上课,没什么互动。改成直播之后也是一对多,没有很大的区别。但是经常会有卡顿、PPT看不了、老师说话声听不见了之类的情况,还挺烦的。


实体课堂上,老师的语言、神态、肢体语言、甚至与你距离的远近都可能在传递着重要的信息。社会学家柯林斯(Randall Collins)认为,“亲身在场使人们更容易察觉他人的信号和身体表现;进入相同的节奏,捕捉他人的姿态和情感;能够发出信号,确认共同的关注焦点,从而达到主体间性状态”。[2]这些丰富的信号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彼此未完全说出口的“话语”,而且将刺激我们积极思考,加入对话。


而当课堂从线下搬到线上,亲身在场的感受被消减,交流的细节也会有所损失。


比起“只闻其声,不见其人”的语音授课或是文字交流,视频直播授课在更大程度上模拟出了身体在场的情景。老师的声音、姿态和神情等线索,可以借助数字信号不远万里地来到学生耳边与眼前,为学生营造更接近实体在场的交流氛围。但如果遇到网络卡顿或是不能熟练操作系统的情况,这种“同步感”便会中断,交流以及交流背后的思维与情感亦被扰乱,不适感油然而生。


场所具有空间意义

不同空间诉求难免引起冲突


  @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研一学生 

我在家里比较容易受干扰,学习效率没有很高,但又因为能在家中多待几天感到庆幸,总之心情复杂。


尽管地域阻隔被一片薄薄的屏幕替代了,但置身于教室中的场景感是难以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再现的。问卷数据显示,将近半数的同学认为目前的“云”上课不能提供适宜的学习空间。


实际上,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,咖啡馆悠闲惬意,游乐场惊险刺激,场景的变换也将调动我们状态与情绪的转换。与实体课堂相比,线上课堂或多或少显得不那么“正式”。

此外,需要学习工作的人还可能与其他人在空间判定上产生冲突,从而受到干扰。


影片《查理的巧克力工厂》的结尾中,母亲打断了查理和威利·旺卡的谈话,温柔地提醒道:“餐桌上不许谈公事。”这是因为大家不想让工作破坏了晚餐轻松、温馨的氛围。同样,当学生们与父母亲人在环境定义上产生了分歧,就难免受到彼此间的干扰。


尤其在这段时间,疫情将所有人都“堵”在家中,不同个体对于空间属性的诉求就会在屋檐下正面交锋。我们在听课、学习或工作时,父母则会更关心我们的身体状况、舒适度等。


伙伴缺席影响学习的积极性

反常规也会带来不适


  @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 某仙女

线上录播课我觉得自由度高,什么时候看都行,还可以反复看,深得我心。但是实话说,实体课堂我觉得更容易专注,线上经常学两下就划水。另外,还希望有良好的学习环境,家里有点吵是真的。


为什么同学们会感觉自己在校学习比在家自学的效率更高呢?再例如,许多准备考研的同学更倾向于到自习室或图书馆学习,甚至会点开B站,与直播学习的Up主共同学习。其中一个原因是,学习伙伴的“缺席”同样对线上学习的效果有所影响。


"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教授罗曼·特里普雷特曾设计过这样一个实验:他要求参加实验的孩子们以单独或两人一组的形式来缠绕钓鱼线,结果50%的孩子在其他参赛者在场时,绕线速度比单独一人时快得多,25%的孩子则因为他人在场而兴奋过度、表现失常,还有25%的孩子只受轻微影响。"[3]可见,对大多数人来说,“他人在场”的确有利于激发工作和学习热情,而在家中独自开展学习则不太容易调动足够的积极性。


另一方面,对学校和实体课堂的依赖某种程度上也是“规训”的结果。法国哲学家福柯认为"人体一直是权力的对象和目标""肉体是驯顺的,可以被驾驭、使用、改造和完善[4]"。在这种理论视角下,学校对学生也存在规训,学校一方面创造、传播知识技术,需要保证知识的顺利交接;另一方面,统治阶级通过学校进行文化和思想引领。 


学校采用一些日常的手段进行规训,比如我们习以为常的学校制度、检查、时间表、座位表,以及学校文化等隐形的因素。在长期的培养与磨合中,遵守“秩序”成为了学生们愿意接受的常态,学校也给予学生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。


当教学活动从教室搬到了其他场景——例如家庭,传统课堂中“教师是权力规训者,学生是被训者”[5]的关系随着空间的消解而被弱化,我们熟悉的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规则将不再适用。虽然学生自身因此获得了对身体更大的自主权,但却难以在短时间内调整到与宽松环境相适应的学习模式,进而影响学习专注力和识获,这就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异样感和不适感。


学者观点:“云课堂”能取代传统课堂吗 ?


有学者提出,在“互联网+”时代,各种新兴技术(如情境感知技术、虚拟现实技术、增强现实技术、触控技术等)的蓬勃发展,能够实现所谓的“技术化身体”[6],即技术和人的感知融为一体,以获得“身体在场”的参与感。比如,利用手势界面实现交互,通过实在的触控是身体参与到学习环境之中;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创造一个高沉浸的空间;设计情境式游戏,学生通过操纵游戏角色,实现身体代入等等。


伴随科技的发展与教学理念的转变,我们可以大胆展望,未来的线上教学将带给我们更加舒适高效的学习体验。至此,我们不禁发问,“云课堂”在日后有没有可能取代传统课堂呢?我们采访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刘海龙教授:


问: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云教学了,从传播学视角出发,对于线上课堂,您会比较关注哪些内容呢?

刘海龙:依靠通信技术的沟通能否替代传统教学?增加了哪些新方式带来什么新变化?优势和劣势是什么?

问:随着技术进一步融入我们的生活,“云课堂”真的能取代传统课堂吗?

刘海龙:教室里的教学是排他性的专时专用,集体参与,保证了学生注意力的相对集中,就是不愿意听,也要在教室里待着,除非逃学。同时同学互相影响,也有一定学习效果。在家的云教学转变的传授模式,更像娱乐消费模式的观看,听者的选择很多,因为在一个平台观看娱乐内容和讲课,心态上会把讲课内容和这些商业产品对比,对讲课内容更挑剔注意力也难集中,对不愿意听的内容会更有反感。


至于互动方式,有利有弊。弊是受技术限制,对教学没有整体场的反馈,利是打破了学生的心理障碍,网络原住民在网上更愿意大胆表达自己意见。另外对教学效果的评估,可能要回到教育是什么,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的基本问题。如果是知识传授,新媒体可以替代甚至更好,如果还包括育人,新媒体就存在局限。






看到这里,你是否对让我们又爱又恨的“云教学”有了更深了解呢?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经历!



本期编辑:牛艺霖、高铢、魏琳芝、姚思妤

参考文献:

[1] 数据说明:为调查高校学生群体疫情期间线上学习的情况和感受,我们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,共收到309份有效问卷,其中包括来自不同高校的本科生211人、硕士生93人、博士生5人。

[2][美]兰德尔·柯林斯.互动仪式链[M].林聚任,王鹏,宋丽君,译.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09:106.

[3] 赵建国.身体在场与不在场的传播意义[J].现代传播(中国传媒大学学报),2015,37(08):58-62.

[4] [5]徐冰鸥, & 孟燕丽. (2018). 学校教育中学生身体的在场、规约与解放. 山西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 41(06), 113-120.

[6] 尹睿. (2016). “互联网+”时代学习环境重构:技术后现象学的视角.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(3).

往期回顾


2286篇肺炎报道观察:谁在新闻里发声?

多国媒体关注新冠疫情 | 编译

1183位求助者的数据画像:不是弱者,而是你我

特别策划

求助者画像 | 肺炎报道 | 武汉来稿

疫情故事 | 新年献词 | 澳大利亚山火

伤医 李子柒 | 抖肩舞 |  主持人大赛

高以翔 | 双十二 大学排行 | 申报广告

小欢喜 | 利奇马 | 埃航事件 | 甘柴劣火

原生家庭 | 圣母院火灾 | 基因编辑婴儿

记者节快乐 | 信息之美奖 | 周杰伦新歌 

第19届美国网络新闻奖作品解析(上)

第19届美国网络新闻奖作品解析(下)


技术前沿

AI世界 | 相关性驱动报道 | 新闻业算法变革

记者行业 | 自动事实核查 | 媒体未来技术

最佳杂志封面 | 品质新闻 | 记者新技能

传媒市场的18个趋势 | 在线评论与可信度


报道规范

流行病 女性记者 | 社交媒体信息引用

家庭暴力 | 强奸和性暴力事件 | 环境报道

报道地震 | 采访儿童 | 枪击案 | 核辐射 


趣闻杂谈

“转发锦鲤” | 新闻史手迹 | 双十一的心理血型 

家长进游戏群 |年度热词“有毒” | 亲友群辟谣


数据新闻习作

角膜捐献 | 卡车司机 | 北京月嫂 

男性医美 | JK制服 | 相声新江湖

古风音乐之辨 | 赴美抗癌 | 临终关怀在中国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